紫金分析| 蚂蚁去壳,一场金融监管的“底线之争”

2020-11-04 10:16:30 和讯名家 

 

淹没在口水仗之下的,是一场有关于监管的“底线之争”!

来源:紫金商业评论(ID:Zijin-BusinessReview)

作者:大橘为重  | 编辑:花晓蓉

中国有句老话: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11月3日的马云,或许就感受到了这句老话的威力。当晚,上交所发布公告,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的上市;同一天,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公告称,暂缓H股上市。

按照原计划,估值达到2.1万亿市值的巨无霸蚂蚁集团将于11月5日挂牌上市,这只定价为每股68.8元人民币的金蚂蚁,A+H双管齐下,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IPO”。按照预测,这也将造就一大批身家上亿的新富翁,以至于杭州相关区域的房子,都开始了一轮上涨。

然而马上身家飙涨的股东们,等来的却是一连串暴击。

从11月1日起,3位资深学者连续在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上发文驳斥,点名蚂蚁,每个字都蕴含着深意。

11月2日晚,证监会发布通告表示,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这也是资本市场上罕见的举动。

也是在这一天,银保监会会同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给支付宝、蚂蚁集团盖上了“天花板”,戴上紧箍咒。自此,蚂蚁集团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一家金融机构,官方的态度不言自明。

细究起这一切的起因,很难避开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一番刀光剑影、火药味十足的演讲(也有人说,在演讲之前,也许马云已经知道不能如期上市,《紫金商业评论》注)。他说,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缺少系统”;我国缺少金融生态系统,才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中国的银行停留在“当铺思维”,抵押贷款害了一些企业家。

言论一出,引发一片哗然!

从阿里的发家史来看,马云的想法不难理解。互联网曾经是中国管制最少的领域,因此,现今的互联网大佬都曾享受过最无拘无束的时光,但也是因为管制较少,从网店纳税到P2P爆雷,不少互联网相关行业频频走在法律的刀尖上,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蚂蚁上市从688688代码到发行价68.8,可见其地位,但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瞩目。有句话说,在中国企业上市越低调越好,高调了反而危险了,不幸言中。

正如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所说,蚂蚁集团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巨头显然需要受到监管。互联网金融有很多奥秘,尤其需要透明,让公众了解公司,政府加强监管,才能让所有人安心。

01

“口无遮拦”的马云

这场“惹祸”的演讲,在一开始颇为蹊跷。

在马云的演讲中,风险被重新定义:“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这世界上没有没风险的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同时,他质疑监管:“P2P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我们要想一想,中国怎么可能在几年内出现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几千家P2P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他大胆开炮,强调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巴塞尔协议是“老年人俱乐部”。

站在马云的角度,公然直陈现行金融弊端,或许与他半入世半出世的身份匹配,但把目光放在更广阔高远的地方,却不难发现,马云身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开炮的方向既不是切身之痛,也不是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从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来看,他的论断甚至并不准确。

比如,银行喜欢给好企业、不需要钱的企业贷款,结果让很多好企业变成了坏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

先不说同属于金融行业的蚂蚁集团是否有“旱死涝死”的问题,仅是“多元化投资的企业是坏企业”的结论就让人充满了疑惑。马云创建的阿里系正是当下最多元化投资的企业之一,而恰恰是多元化投资,才让“阿里系”遍地开花,影响越来越大。

同时,对银行抵押贷款的diss也充满了槽点。尽管银行的抵押贷款存在不少问题,但当下,大部分的银行借贷已经脱离了抵押的模式,进入了信用抵押的层面,抵押只是增信条件的一环,以此来否定银行,有失偏颇。换句话说,银行不是没有进步,戴着脚镣跳舞,自然不比蚂蚁集团那般风生水起,虎虎生威。

有网友也表示,全国的P2P都灭掉了,为什么剩蚂蚁一家呢?马云的演讲就是为蚂蚁上市吆喝的!

坦白说,马云对中国移动支付的改变不可忽视。正是因为有了“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决心,才让中国的移动支付领跑全球,甚至倒逼了银行改革。

但“放狠话”应该和实际情况相吻合。借贷成本远远高于银行的阿里系,并不符合他口中的“未来的金融体系是要帮助80%的小企业和年轻人,来带动20%的人”愿景。

也有人说,作为非经济学家,正是由于中国四十人论坛(CF40)的理事会单位,是蚂蚁集团的战略股东之一,因此,马云才得以进入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圈子,甚至能在如此专业的场合发表“非官方非专业人士”的看法。

也是由于非专业,马云获得了一些支持的声音,但也收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马云的勇敢揭开了金融乱象的盖子,吹响了金融大开放的号角,只是说实话会让一些人不高兴。还有一些人认为,在这个时间的这场演讲,通篇都充满了为自家站台的意图。

和看热闹的网友不同,主流媒体则站在更高的高度,直指核心。

比如,光明网就直言不讳:马云的问题不是张冠李戴那么简单。如果真的“这个不许那个不许”,就不会有支付宝、蚂蚁金服。蚂蚁金服也是金融体系的重要一员,在上市前夕,其估值不断攀升,但所谓市值者,都是股民的钱。这么多股民的钱,怎么监管是个问题,没有监管则是万万不行。没有监管,IPO规模和“爆雷”的声响肯定会成正比。

证券时报也表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问题,不能以降低风控门槛的方法来解决,而恰恰更应该保护好风控这个命门。弱化监管、摒弃监管而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教训,实在太多。无论是银行、当铺还是蚂蚁金服,除了各自修炼高招外,显然还需要借助监管的外力约束,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监管的目的恰恰是为了维护监管对象的安全。简单地把监管对立化,甚至抱怨监管的硬约束,在根本上阻滞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于逻辑、于现实都很难讲得通,且显失公允。

02

监管的“底线之争”

如果仅仅是一场关于演讲内容的你来我往,并不会对马云产生实质影响,但淹没在口水仗之下的,是一场有关于监管的“底线之争”。

一个发自灵魂的拷问,中国第一大银行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去年净利润3123亿,总市值才1.76万亿;年净利润只有169亿的蚂蚁集团按发行价计算超过2万亿市值。蚂蚁凭什么?

2020年7月13日, "蚂蚁金服" 更名为 "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即 “蚂蚁集团”。经营范围也随之变更:新增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总部管理、控股公司服务、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等;而“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知识流程外包,投资管理,投资咨询”则从其经营范围内去除。

但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在其上半年的收入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占比总营收比例高达63.39%,其中,微贷科技业务“微贷科技”占比最大。

今年上半年,(即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对总收入贡献达到近4成,高达285.8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15万亿余额的微贷科技,其中1.7万亿为消费信贷余额,花呗、借呗等产品是其中的主要力量。

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当前,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没有收入的年轻人借钱太容易,这恰恰是支付宝等阿里系的一大弊端,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

相比较各类乱象频出的“消费贷”,花呗、借呗等产品无疑是较为正规的那一类,但因为自己的正规,讽刺监管部门“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无视在监管之下,市场越来规范的事实,这样显然有失偏颇。

不得不说得是,2.15万亿信贷余额背后,正是马云自己所说,“创新走在监管前面”, 正是占据了国内对非金融机构比较宽松的监管红利。

一个细节是,截至2020年6月30日,借呗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约为万分之四,已经接近最新的最高院司法解释规定的民间借贷上限4倍LPR,15.4%的年化利率。

对此,11月2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亲自撰文表示,花呗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他表示,任何金融企业都希望无限制扩张且不承担后果,但监管部门尤其是央行要考虑全局风险;如果一家公司的金融业务规模和关联性都很大,就需要对其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时报》也发表署名为资深学者时雨的长篇评论,其中表示,“对于当前所谓最具’创新’色彩的蚂蚁集团,穿透来看,其基本的业务模式仍然是支付、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货币市场基金、代销金融产品、保险业务等。只不过是支付宝这一非银行支付机构偏离支付主业,扩张成为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使蚂蚁集团实质上跨界开展非金融、金融、类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务,成为了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

资深学者周矍铄的评论则更加一针见血,他表示,“若大型互联网企业大量开展金融业务,但却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不仅是逃避监管,更容易无序扩张,造成风险隐患,不利于公平竞争,也不利于消费者保护。”

也因为这一系列的动作,监管层不得不出手。一份全文标题加内容不足80字的约谈公告,引发了围观群众无尽的想象。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经济学家管清友对此评论,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下,特别是从严监管防范风险的背景下,马云期望的“创新”不可能被允许。互联网电商在监管漏洞和缺位迅速崛起的经验不能用于金融平台。相反,“马云应该抓紧适应现行金融监管框架。”

事实上,早在2019年,黄奇帆就曾经公开表示,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任何传统金融的宗旨以及安全原则。多少违背金融常识的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结果误了卿卿性命。

03

谁都没有豁免权

阿里系曾经在银行占据绝对优势的背景下,以支付宝开创了全新的手机支付时代,并以此拉开互联网金融大幕。但开荒者是否拥有豁免权?

答案显然是没有。

时雨在文章中表示,应当尽快实施《金控公司管理办法》,从机制上隔离实业与金融板块;将集团内的持牌金融机构(网商银行、天弘基金、众安保险、信美人寿、蚂蚁保保险代理等)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同时还应将所有类金融机构和业务,如支付宝、小贷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类信用卡产品(花呗借呗),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

另外,按照归并同类业务原则,对同类(如业务实质为信贷)的持牌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整合,如将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并入网商银行,防止利用金融与类金融机构的规则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分析判断“相互宝”网络互助的业务本质,若实质为商业保险,是否应并入集团内的持牌保险机构等等。”

作为回应,近日,金融委召开会议明确表示,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要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11月2日,银保监也表示,重申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并会同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蚂蚁集团花呗、借呗囊括其中。这被视为“为网贷安上天花板”。

不仅是蚂蚁集团一家,此次金融监管的变化,给整个中国金融监管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监管从不针对某一家机构,而是剑指全行业,在规范化的同时,也指明了金融创新与监管的规则,明确了金融科技行业的方向。

按照这份征求意见稿,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首次划出经营红线。比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经营;对“极个别”小额贷款公司需要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审查批准、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

同时,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这一规定,无收入即无贷款,没有收入的学生能否继续使用“花呗”“借呗”,还有待观察。

此外,网络小贷机构的融资杠杆上限也被限定。

对蚂蚁来说,这样层层重压下,日子似乎变得艰难,但对普通人来说,欠债生活的路也许会暂缓。因为,任何金融机构管理的,都是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的钱,如果不监管,放任金融机构瞎搞,最后吃亏的,只能是普通人。

事实上,金融监管的大幕早已拉开。在蚂蚁集团的招股书中也提到,“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度复杂,且不断变化,如近期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可能会提高公司合规的难度,增加公司的合规成本。”

预计在未来,关于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举措会陆续跟上,为资本市场起到稳定器和公开监管的强支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同一天,蚂蚁集团对“集体约谈”事件做出了官方回应,重申了“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十六字方针。

而这既是共识,也是底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紫金商业评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