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优势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2020-06-24 07:03:05 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支付宝母公司全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由“蚂蚁集团”取代“蚂蚁金服”,引发广泛关注。

  蚂蚁集团22日对公众的回应称:“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其实,类似改名并非首例,早在2018年末京东金融就已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淡化“金融”色彩,虽然业务模式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互联网企业相继从名称上去金融化,一定程度上缘于近年互联网金融恶性事件频发,风险凸显,连曾经的P2P“一哥”陆金所也于今年彻底退出P2P行业。

  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层对金融风险的忌惮、企业担忧被“互联网金融”污名化都在情理之中。同时带来的警示是,互联网企业在从事金融业务时,毫无疑问需要守住底线,比如不能向大众吸储,即便一再宣传是所谓的“贷款信息中介”。

  然而,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相关业务,利用自身大数据等科技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又是当下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这也是阿里巴巴、京东旗下金融相关企业虽然改名,但业务方面并无本质变化的原因。且从本质上看,即便在名称上凸显“科技”,但科技终究只是工具,不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算法,都是用来帮助更好地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即科技服务金融。

  具体而言,科技将贯穿金融服务的全过程,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的信贷全流程的智能风控体系。包括运用人脸识别及活体检测技术高效完成线上客户身份核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合同线上存证及仲裁场景,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可信;在线电子签章、法人身份查验,便于最快速度放款。而这些,正是传统金融机构忽视且难以转型的领域。

  从相关企业的数据来看,影响不容小觑。如腾讯旗下微众银行截至目前已为超3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服务的小微企业均为实体经济范畴,超70%的客户来自制造业、高科技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且超过60%小微企业客户为首次获得银行授信。

  科技让“零接触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这在今年疫情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人,只需要线上提交相应资料,经审核批准后就能第一时间获得贷款。

  此外,科技还能助力消灭信贷融资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今年5月,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银监会等六部委发文要求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包括取消信贷资金管理等费用、严格执行贷存挂钩、强制捆绑搭售等禁止性规定以及提前开展信贷审核。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平台、生物识别等前沿科技,搭建起智能客户匹配、智能风险防控和智能系统应用引擎,上述主要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收费,就能够逐步被消灭。

  可以说,不论是介怀“互联网金融”对企业形象造成影响,还是担心以金融为名会引来监管层更多的关注,相关互联网企业改名无可厚非。但因为业务模式本质上不变,且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又是整个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旗下的金融业务,应该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善用科技优势,更有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