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互金平台转型金融科技 是摇钱树还是镜中花?

2019-03-07 14:39:07 《财经》 

  王小贝/文

  在监管高压下,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正试图以金融科技为支点,通过技术输出加速实现“去金融化”。然而,对于部分难以跨过资金及技术门槛的平台而言,金融科技却沦为自我包装的工具,“蹭概念”者不在少数。

  一位从业者在接受《财经》(博客,微博)新媒体采访时分析:“一些企业转型做科技是无奈之举,因为原来的业务随着监管政策出台,不合规了。一部分喊着金融科技的口号,实际赚得还是利差。真正靠技术赚得也是辛苦钱,利润率跟鼎盛时期的现金贷没法比。”

  同时,随着更多竞争者入场,市场红利被不断瓜分,如何提高盈利能力,避免陷入“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境地,也困扰着众多金融科技的掘金者。

  讲好金融科技的故事有多难?

  近日,知名调研机构CB Insights发布报告称,2018年全球由风投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融资额高达3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截至2018年12月12日,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融资事件达到600笔,融资总额约为3828亿元,同比增长约280.5%。

  在资本的追捧下,巨头们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包括蚂蚁金服、度小满金融等,京东金融连名字也改成了京东数科。

  闻风而动的还有不少转型心切的P2P平台。由于手握一定数据,在风控、营销等领域也有一些优势,他们希望借此机会从金融科技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或许还可获得更高估值。

  不过,这无疑是一场考验技术及资金实力的持久战。对一些中小型平台而言,由于难以负担长期的巨额投入,“金融科技”便更多地成为自我包装炒作的工具,以新瓶装旧酒的“蹭概念”者不在少数,行业乱象也由此滋生。

  以目前种类繁多的智能投顾APP为例,其科技含量参差不齐。《中国基金报》在报道中指出,不少自称做智能投顾的APP仅通过简单问卷推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进行投资组合推荐,甚至从事非法荐股和无牌照代销。

  “概念和界定的混淆、技术与业务的脱节、真假金融科技的泡沫等问题正愈发凸显。”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

  此外,技术和资本之外的比拼也日益激烈。美股上市公司品钛创始人兼CEO魏伟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提出了目前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即实战经验。

  他认为,金融科技的SaaS服务不能只是技术外包,必须要把以往实战中积累的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思考纳入所搭建的体系当中,为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流量与场景服务、数据产品(比如信用评分)、联合运营等。

  据《财经》新媒体了解,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都缺乏完整的实战案例,只笼统地说曾为多家城商行及持牌金融机构服务,并且会强调“合作的机构不允许公司借他们之名做宣传,所以不方便透露具体是哪几家”。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有业内人士透露,“可能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乐观,与银行的合作也可能仅限于某支行网点,连分行层面都到不了。”

  还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称,“最近多家打算做科技输出的公司发现不赚钱,转而又打起了消费金融、现金贷的主意。”

  随着技术的时间窗口不断缩短,到一定阶段后,在细分领域的深耕优势与全链条的整合能力或许将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上海新颜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黄向前分析。

  以上诸多挑战也意味着,各个平台的金融科技大道未必都能越走越宽。1月3日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我来贷母公司WeLab的上市申请失效。对众多入局者而言,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赔钱赚吆喝?金融科技“钱”景如何

  在巨头们通过上市等手段巩固护城河之际,研发投入与获客成本也水涨船高,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遭遇挑战,甚至陷入“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英国企业战略顾问公司Clarus Investments创始人Michael Pearson撰文指出,受行业属性影响,金融科技初创公司要想实现盈利,至少需要花费5年或6年的时间。

  薛洪言也认为,要做好短期内不盈利的心理准备。

  在这一背景下,留给后来者的盈利空间还有多少?多位业内人士坦言,由于存在一定的行业壁垒,金融科技巨头的地位难以在短时间被撼动,但他们仍对中小平台的业绩前景保持乐观。

  黄向前分析,一般把国内做金融科技的公司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流量公司,他们有触达大量C端客户的能力,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一类是技术型公司,拥有大量的风控模型算法人才,通过做B端业务掌握大量的样本,有很强的风控的能力,当然这个是需要时间和金钱成本的。对于非巨头公司而言,在细分领域多多积累,才有突围的可能。

  “对合作方来说,势必会综合考量金融科技服务和产品的适配性,以及服务商所能提供的真实可检验的应用能力,因此,龙头企业会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港股上市公司51信用卡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称,“但基于目前金融科技服务层级愈发个性化、精细化和场景化,各细分垂直领域的金融科技能力提供商也会找到对应的市场空间。”

  魏伟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数据、风控、客户这些都是核心资源,不太可能全权交托给同一家企业。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金融科技企业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品钛总裁周静分析,中国企业在移动支付等技术层面有较明显优势,阻碍主要来自不同国家的监管差异,及如何实现业务及团队的本地化。

  “以新加坡举例,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十分严格,所以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就需要去和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解释其运作模式,防止被误解为非法行为。而这也只是新加坡一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到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随着其文化和环境的改变,金融监管政策又会有所不同。”周静称。

  对于身处传统金融机构的各家银行来说,发展金融科技的前景又如何呢?

  薛洪言认为,对银行业而言,单个银行引入金融科技驱动后,零售贷款业务的净利润完全有可能从100亿飙升至200亿。但扩展至全行业,引入金融科技后净利润基本不可能有这么大增幅,因为贷款总需求没有上升,市场蛋糕还是那么大,如果每家银行都加大科技投入,结果只能是全行业利润下滑。

  “金融科技”这一概念真正兴起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如何在政策范围内找准市场痛点并抓住机遇是每家公司面临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