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姚丽 来源 | 零壹智库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在金融血脉中,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可谓金融的毛细血管,金融科技则是其核心支撑。“金融毛细血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消费、产业链建设、小微企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在新时期新征程金融高质量发展中,“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支持小微企业贷款是近年来经济复苏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机构和助贷机构业务增长的重点来源。
但这个趋势之下,微观的行为正在发生不可小觑的变化。从几家规模较大的上市助贷公司的行为,可窥端倪。
这些行为,反映了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和信贷机构的抉择。
01
反差
2021年4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保持稳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给。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全年要继续实现增速、户数的“两增”目标,其中五家大型银行要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全年增长30%以上。
2022年4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延续了此前对小微的支持政策,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两增”目标,同时力争实现新发放贷款利率下降。
2022年以来,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保持20%以上增长。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69.2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8万亿元,同比增长23.9%。
2023年前三季度贷款增量已超过2022年全年增量4.5万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4260.5万户,较年初增加372.8万户。
更宽口径的统计显示了基本一致的增速。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95万亿元,同比多增1.01万亿元。
在行业基本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有线上助贷平台小微贷规模收缩或停止增长,显然是个体的“选择”,意味着其对这一新业务的定位出现分歧。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原本专注于消费贷的线上助贷平台也涉足小微贷业务,但该业务的拓展分化明显。
头部线上助贷平台,奇富科技、乐信及信也科技等在2020年及2021年开启小微贷,并迅速放量,达到数百亿规模。
与小微业务的起步一致,各头部平台建立了与小微业务更为“适配”的线下团队。
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乐信及奇富科技的线下团队已达千人规模,2022年乐信的线下团队有2000多人。而信也科技披露,截至2022年底,其拥有线下销售团队1000人。
但2022年后,小微业务开始出现分化。奇富科技在2022年四季度快速收缩至9亿元,乐信2022年停止季度环比增长,信也科技2022年保持季度环比增长,2023年一季度未披露,二季度小幅回落,三季度继续环比增长。
进入2023年后,奇富科技和乐信相继停止在季报中披露小微贷规模。信也科技也一度停止披露,但在三季报中重新披露,其促成小微贷规模保持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
02
奇富和乐信财报:小微贷消失
2022年,奇富科技曾推出“小微主题服务月”,提供免息让利等优惠;此外,在四季度曾提供百万减息。
2023年,奇富科技推出6.18备货节,旗下360借条、360小微贷、360周转灵等产品通过发放免息周转金、息费优惠券、认证提额等多项活动,助力小微企业备货。
与“热度”不相匹配的是规模遇“冷”。
奇富科技自2021年一季度开始披露小微贷规模,当年促成小微贷约302亿元,占比为8.46%。2022年,奇富科技促成小微贷规模逐季下降:分别为74亿元、49亿元及30亿元及8亿元,全年规模约161亿元,占比同比下降近5个百分点至3.9%。
奇富科技在2022年财报中披露,由于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2022年采取了优化小微企业服务的策略并减少了风险敞口。
2023年,奇富科技停止在季报中披露小微贷规模。
乐信也推出了支持小微的各项举措,但促成小微贷规模出现停止增长的迹象。
乐信曾在2022年5月启动“小店烟火计划”,助力小店恢复烟火气息。2023年初,乐信推出“春雨消费复苏行动”,根据媒体报道,该行动的一部分即促进小微企业复苏。
该行动的具体举措包括:一是联合金融机构为有需要的小微、小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周转资金,预期全年提高资金周转专项额度达百亿元;二是利用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2000多人的线下团队,为小微企业提供1对1的贴心服务;三是面向经济困难地区的小微、小小微企业,计划发放超百万元的免息券、折扣券。
但从规模上看,乐信从2022年二季度起,促成小微贷的季度规模不见环比增长,目前占比有可能是下降的。
乐信也是从2021年一季度开始披露小微贷规模,当年促成小微贷153亿元,占比7.2%。2022年,乐信促成小微贷201亿元,同比增长31.4%;占比9.8%,较2021年提升2.6个百分点。
2023年一季度乐信促成小微贷49亿元,同比增长16.7%,环比略降,占比8.05%,较2022年四季度的8.9%略降。
而前三个季度乐信分别促成贷款609亿元、639亿元及6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2%、30.1%及12.7%。
2023年二季度之后,乐信不再披露小微贷规模。
03
信也科技的坚持
也有助贷平台在坚持拓展小微贷。信也科技的小微贷规模目前保持在约四分之一的比重,在已披露相关信息的上市助贷平台中,其小微贷规模最大,占比最高,信息也最为透明。
信也科技自2018年起开展小微业务,至2021年已达到较大规模,当年促成小微贷270亿元,占比19.7%。
2022年,信也科技上线“亿元免息借款”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已免息发放额度1.2亿元,为约160万小微用户发放优惠券等权益福利。
在“亿元免息借款”项目期间,信也科技旗下APP上线“小微服务专区”,提供一系列的数字化经营工具,包括车辆估值认证、房产估值、商户收款码申请、社保缴纳以及企业团险等功能。
根据财报,2022年四个季度信也科技分别促成小微贷98亿元、104亿元、113亿元及119亿元,保持上涨的势头,全年促成小微贷434亿元,同比增长60.1%,占比上升至25.4%。
2023年二季度,信也科技促成小微贷115亿元,同比增长11%,占比24.3%;三季度促成小微贷123亿元,同比增长9%,占比约24%,较2022年同期略降。
2023年2月,信也科技与小企业信用服务企业金蝶信科就“数字、产业、小微”达成战略合作,并发布了《科技助力小微成长破局·2022年小微融资发展与展望研究报告》。
在业务团队方面,信也科技目前拥有一支专业的小微业务线下团队。
04
资产质量压力:陆金所样本
从业内人士反馈的信息看,当前形势下,小微贷款的资产质量压力较大,导致助贷机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风控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
目前没有完整样本的数据来观察小微贷款的资产质量。但整体而言,在银行贷款中,小微贷一般不良率相对更高。
2022年5月,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余额4476.21亿元,不良率是2.18%,较年初持平。而年初银行业不良率为1.71%,由此可见一斑。
从微观样本来看,以小微贷款业务为主的陆金所,近年来资产质量的压力在不断增大。
据陆金所回港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底,平安普惠大约82%的贷款余额来自小微企业主。
2022年四季度,陆金所出现在美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亏损达8亿元,2023年业绩回升,但尚未恢复到亏损之前的水平。
2023年三季报显示,陆金所三季度实现营收80.5亿元,同比降低39%;净利润1.31亿元,同比暴跌90.3%。
相应的是,陆金所的放贷规模大幅降低。截至2022年末和2023年9月末,陆金所发放的贷款规模分别为2114亿和1468亿,下滑30%;从2019年三季度末至2023年三季度末,陆金所的未偿贷款余额先从4412亿一路升高至6763亿(2022年一季度),然后快速下滑至3663亿元。
同时,资产质量正在恶化。2023年三季度末,陆金所信用减值损失30亿,虽然同比下降了24.1%,但其资产规模减速更快。从信用减值损失/营收比例看,2023年三季度末,陆金所的信用减值损失占营收比例达37.3%;2021年一季度,这一比例仅为3.85%。
从逾期率看,从2020年三季度到2023年三季度,陆金所M1+从2.2%上升到6%;M3+从1.3%上升到3.7%。
在这样的压力下,陆金所不得不做出一系列举措应对各方面压力:陆金所美股通过缩股来规避退市,通过大幅压缩成本维持账面盈利,而在业务上,正在加大消费金融的业务增长。
05
经营压力和政策环境
陆金所的微观样本,在宏观数据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
根据“财经十一人”整理的数据,近年来注册资本100万以下的微型企业注销率处于较高水平。即便新企业的注册也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企业数量不受影响,但这种“新陈代谢”意味着借款人群体经营稳定性下降,影响贷款机构的资产质量。
根据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3年三季度报告暨2023年四季度中国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报告》,小微经营者三季度实际经营者指数为47.6%,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四季度信心指数从三季度的48.6%下降至47.6%,而一季度曾升至枯荣线以上50.3%。
该报告显示,小微经营者所面临的经营成本压力有所上升,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且有所加重。
小微经营者中感受到成本压力的占比为43.2%,较上季度上升4.1个百分点;感受到市场需求疲软所带来压力的小微经营者的比例有所增加,从上季度的49.5%上升至50.1%;政策不确定性造成的压力、偿贷压力和税费压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而在这种环境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一批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在政策导向下小微贷快速增长。
经营上的下沉以及业务模式上的批量及标准化,在小微信贷业务上带来“掐尖效应”,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助贷机构在小微贷款上的增长空间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进一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最新的一项政策信息也可管窥小微贷款的资产质量压力,以及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小微贷款的决心。2024年1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
其中提出:优化科技金融业务尽职免责机制,研究建立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完善免责认定标准和流程;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鼓励银行机构结合实际细化制定工作方案,适当提高大、中型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在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中,金融机构、助贷机构在小微贷款业务上的选择,也将相机抉择、做出调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