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沦落”简史

2021-11-23 10:55:53 零壹财经 

支付牌照的卖价,一桩比一桩贱了。

这几天,B站以约1.18亿元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甬易支付”65.5%的股权。按股权换算,这张支付牌照总价在1.8亿元左右。

央行信息显示,甬易支付的许可业务是“互联网支付”。

五年前,意气风发的互联网金融人绝对想象不到,一张支付牌照竟能卖得如此贱。

那时最著名的一桩收购案是海联金汇(002537,股吧)收购第三方支付“联动优势”,作价30.89亿元。雷慢没记错的话,这一纪录尚未被打破。

当然,和甬易支付的仅有“互联网支付”一项业务许可不一样。联动优势有“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全国)”三项。

但在五年前,仅“互联网支付”一项业务许可的牌照,收购的报价也通常在3亿元之上。从B站收购的价格来看,五年来,“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支付牌照缩水了40%以上了。

回望2015年至2017年,正是互联网金融疯狂的时候,支付牌照价格水涨船高。

2015年6月份,达华智能(002512,股吧)以0.25亿元收购卡友支付6.87%的股权,按股权换算预估,总价值约为3.6亿元。一年多后的2016年9月份,新力金融(600318,股吧)收购海科融通(支付通)100%股权,作价23.8亿元。

达华智能和海科融通都仅有“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但两者的价格在一年多内,涨了6.6倍多。

由于支付牌照的资质与业务范围、业务规模的不同,不同的收购案件作价也不同。但假设这些条件一样,价格的下滑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来看一笔账,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前夕,是第三方支付牌照收购的高潮。那时,一组零壹财经的数据显示:

1、截至2017年,31张已被收购的支付牌照中包括银行.卡收单(全国性)业务的共8张,业内平均报价约5亿元。卖的最贵的就是海科融通的23.8亿元。

2017年,嘉银金科收购付临门支付时,价格被猜测在6亿元左右。

2021年3月,未来金融集团收购广东“汇卡支付”60%的股份,收购价格为人民币6000万元,以股权换算预估,牌照总价值在1亿元左右。

2、互联网支付:包含该业务项的共21张,平均报价超3亿元 ;

如今B站收购甬易支付的总牌照价值在1.8亿元左右。缩水了40%。

3、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包含该业务项的共12张,2017年前,单项业务最高收购价格为9.45亿人民币;

3年后,2020年9月,携程收购东方汇融100%股权,业内称成交价格为4.168亿元。东方汇融业务许可为“互联网支付(全国)、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上海市)”,收购价格已大不如前。

4、全牌照(包括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共6张,业内平均报价超10亿元。

11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其拟以8.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X支付公司的全部股权。这家X公司后来被证实是易联支付,业务许可为互联网支付(全国)、移动电话支付(全国)、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广东)。

与联动优势的30.89亿元天价比起来,快手的收购价已经便宜多了。虽然易联支付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许可不如联动优势“银行.卡收单”的价值大。

这些被收购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多属于第三方支付中的第三方梯队。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第一梯队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两者合计占市场份额95%以上。第二梯队是拉卡拉(300773,股吧)、京东支付、平安付、百度钱包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几家,其中许多也是被收购的。第三梯队由其他两百多家小支付机构组成,它们在大支付机构的挤压下讨生活,两百多家机构的业务规模合计都占不到1%。

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公开表示,有牌照的支付机构能有三、四家真盈利,那就相当不错了,剩下的基本都在亏钱。

支付公司大多过得很惨,业务规模小,营收困难。一些公司为了营收,铤而走险为赌博、炒币、诈骗贷款提供支付通道。

比如,智付公司曾为境外多家非法黄金、炒汇类互联网交易平台提供支付服务被罚过;“钱宝”因违反有关反洗钱规定的行为,被央行罚过;易生支付因违反反洗钱相关规定被罚过。联动优势因违反反洗钱法等规定,曾被央行处以罚没合计人民币2424.84万元重罚。

改变支付牌照的收购热潮的根本性的举措,是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和2018年的资管新规出台,他们确立了金融的“分业经营”原则和“一切金融活动都需要持牌经营”原则。

之前很多的收购支付牌照案例,并非支付业务本身挣钱,而是在可以监管套利的时代,支付业务下可以嵌套如信贷、消费分期业务,或者为P2P、虚拟货币、欺诈贷款App提供通道。

如今P2P已死、炒币已禁,套路贷如丧家之犬,套利的空间被压扁了,收购支付牌照的只剩下互联网大公司,一是因为它们财大气粗,二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业务需求,或者为了扩展金融业务,可以支撑起支付机构的营收。

但在金融监管态势趋严之下,支付和信贷嵌套都已经不被允许。支付宝和微信的份额占比越来越高,对第三方梯队的支付机构来说。赖活着不如早卖个好价钱,毕竟互联网大公司就那些家,卖迟了,有钱的主可不好找了。

另外,一些支付机构因为生存压力,铤而走险发展违规业务,在续展支付牌照时被央行除名,终成一场空。

对很多残喘的支付机构来说,卖个好身价,或许是好归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