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APP装作知名贷款机构,损害的是借款人及企业两方利益。
柒财经旗下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注意到,日前,多地网警巡查执法向网友发布(或转发)警示,小心虚假贷款APP,目前已很多地方出现此类诈骗。
遇虚假贷款APP:贷款不成,反被骗
对于具体诈骗过程,“兴安盟反欺中心”提示显示,虚假贷款APP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发布贷款信息,提供贷款公司为知名大公司。
如果收到信息的人有贷款需求,一听知名大品牌的公司,主动联系对方可能性很大。当贷款需求的人联系到平台业务员后,就会收到一个链接,且会按业务员指示下载并安装APP。
通常,这些诈骗虚假APP名称为大公司名称,且注册过程也非常简单。可到真正借钱后,虚假贷款平台会以各种名目来向受害消费者收取费用。
“注册会员,需要钱”“信息填错,激活需要钱”“包装征信需要钱”……在各种要钱“理由”下,受害人的钱就被一步步被骗走。
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注意到,在“高平网安”(高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发布一条名为《手机APP也能有假?快来学习新知识啦》微博中,提到三起典型案例。
![]() |
对方以账号填写错误等理由要求,要求A某缴纳保证金6000元、贷款保险698元、解冻银行卡8544元、支付银监会费用8544元等共计6.58万元。
直到对方又要求转2万元刷流失后,A某发现被骗。无独有偶,B某在手机上浏览新闻时点开一贷款广告,并从中下载了“蚂蚁借呗”(虚假APP),计划贷款3万元。
客服称,需先交纳工本费1500元。B某转账成功后,对方要求继续转账7800元手续费,发现这是个骗局。在360借条(虚假APP)借钱的C某同样被交纳2000元手续费、7000元信息修改保证金。
社交平台成虚假帮凶 企业希望加强审核
据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了解,虚假贷款APP问题存在已久。
而去年8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虚假贷款APP或网站达到1.5万个。
此外,在此类虚假贷款APP或网站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隐私信息的用户超90万元。大量受害用户在诈骗平台支付上万元的“担保费”“手续费”等。
![]() |
![]() |
“比如假客服之类的,不止是我们,其他公司也非常多。”该工作人员称。在第三方社交平台上,一般是通过监测,看到涉及公司客服号码是假的,就通过投诉等方式删除这些信息。
他提到,假APP就具有一定偶然性,可能会通过用户举报,或公司自己看到的,而这种情况通过法务处理。“这种情况,一方面侵害到借款人权益,另一方面影响到公司声誉,我们也希望三方平台能够增加审核力度。”
另外,某持牌机构负责人向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表示,其会持续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宣传,提示消费者务必认准官方。如果借款人被骗,公司建议他们报警处理,因为这种情况,企业也是受害者。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注意到,除了山寨贷款APP外,一些所谓贷款平台根本无法申请到借款,而借款人反而被强制购买风险评估报告的等产品。
据此前报道,上海良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上海造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携趣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因作为风险评估报告收款方被借款人频频投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