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资管新规后时代金交所怪象:低标准融资类业务照做不误

2019-06-21 02:34:5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多数金交所的展业方式是通过旗下APP和微信客服组合进行运营,不过也有部分金交所在监管整顿后关闭了旗下APP。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后,金交所的乱象仍然没有得到杜绝。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继去年底监管层通过整顿地方交易所相关意见,对金交所提出投资者适当性标准不得低于资管新规后,一些金交所在上一轮整改过程中对新晋的投资者门槛进行了调整,例如债权类项目大多调整至30万元起。

但在合格投资者认定、产品形态等方面,不少金交所绕开一行三会的规则体系,自设非公开定向债权融资工具、债权投资计划、定向融资工具等产品,存在合规争议。

但也有接近金交所人士坦言,由于当前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互金平台事故不断,金交所成为一些地方实体企业仅有的融资通道,因此一些擦边球操作也是当前信用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但有接近监管层的机构人士指出,金交所的相关产品具有类信托性质,产品持有者具有一定的涉众属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地方金融信誉带来不稳定因素。

乱象依旧

金交所仍然在对外发行融资类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日前西南地区某省级金交所仍在向注册会员推介旗下的融资类产品——“非公开定向债务投资工具”(下称“投资工具”)。

在记者获得的一份产品说明书上,在金交所挂牌的重庆某实业公司是该产品的融资方,期限为一年,总发行规模为5500万元。

据说明书显示,该产品风险内部评级为稳健型,资金用途为收购债权,而还款来源则包括挂牌人综合收入和收购债券项下的抵押物处置变现收入。

与此前10万元起的门槛不同,上述“投资工具”的投资门槛达到了30万元,并以1万元进行递增。

据业内人士透露,金交所做出这一安排与监管层对金交所提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标准不得低于资管新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有关。根据资管新规,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计划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

除发行活动外,金交所对于融资类产品的转让也在悄然进行。记者发现,华东一家省级金交所面向会员转让某省内国企的应收账款收益权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44%,金额仅为20余万元。

记者同时发现,多数金交所的展业方式是通过旗下APP和微信客服组合进行运营,不过也有部分金交所在监管整顿后关闭了旗下APP。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在投资门槛上进行对标资管新规,金交所的上述业务也仍然面临较大的合规隐患。

事实上,对于金交所的融资类业务,监管层已有明确定调。

去年底,证监会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形成了《关于妥善处置地方交易场所遗留问题和风险的意见》(下称《意见》),指出金交所“不得从事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金融业务,涉及一行两会业务许可事项的,需要取得相应的业务牌照”。

“无论金交所包装称哪种名称的工具,按照实质大于形式原则,这些业务一般都是持牌机构才能从事的。”西南一家券商合规人士表示,“但金交所相当于绕开了一行三会的监管序列,自行架构产品,就算投资门槛符合资管新规要求,但业务形态也仍然存在合规障碍。”

根据《意见》规定,金交所不得直接或间接向社会公众进行融资或销售金融产品;上述金交所自设非公开定向债权融资工具、债权投资计划显然与该项规则相违背。

治理尴尬

即便是不少金交所跟进整改的投资者适当性环节,不少金交所也未完全按照监管要求执行。

根据资管新规和《意见》要求,合格投资者的准入门槛为“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同时开户环节需要“对投资者进行实名校验、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测试”。

以华东一家金交所为例,记者发现在其APP平台注册环节,仅在一处“合格投资者承诺书”的选项上进行打钩即可通过其合格投资者审核,更有投资者被动收到部分金交所工作人员的产品推介信息。

“资管新规和数轮金交所整顿后,不少金交所内部进行了一些整改,但本身融资类业务就存在很大的争议性,如何整改可能都很难完全满足监管要求,所以这些业务也成了尾大不掉的怪胎。”一位接近西南某金交所人士坦言。

“目前一些地方上的企业很难获得融资,互金平台不断出现风险,银行又十分惜贷,有时甚至还会抽贷,面对某些企业,如果金交所不发这个产品,企业可能会挺不过去,所以有时候继续做融资类业务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该人士坦言,“对一些金交所来说,融资类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的业务惯性,如果不让他们做这个,金交所的定位就会变得有些尴尬。”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金交所作为监管盲点,放任其开展融资类业务容易给局部金融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

“金交所的投资者以公众为主,而且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一旦发生风险,将会带来较大的外部性。”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国有大行人士表示,“金交所又不同于一般的互金平台,具有一定的类官方机构色彩,风险的发生也可能对当地金融体系的公信力带来伤害。”

在其看来,金交所乱象的难以治理背后,仍然有着监管体制难以有效覆盖的症结。

“金交所虽然经过数次整顿已经提出了治理方案,但在监管执行上缺乏有效的力量。”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坦言,“当然有地方利益的因素隐藏其中,部际联席整顿办更像是一个协调组织,没有成体系的监管规则,很难对有地方金融办、财政、国资背景的地方金交所实施有效制衡。”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